湖北廣播電視臺6件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 連續六年獲一等獎
摘要:11月5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公布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湖北廣播電視臺共有6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3件,三等2件。這是湖北臺連續第6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全國省級媒體中持續位居前列。
11月5日,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公布第35屆中國新聞獎評選結果。湖北廣播電視臺共有6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件,二等獎3件,三等2件。這是湖北臺連續第6年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在全國省級媒體中持續位居前列。

2020年至今,湖北廣播電視臺共有36件作品榮獲中國新聞獎,其中包括9個一等獎,新聞創優持續保持良好態勢。
一等獎

重大主題報道《人民路上為人民》
主創團隊:音樂廣播事業部聯合制作
《人民路上為人民》緊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為中心”這一主題,以“人民路”為獨特載體,由包括湖北廣播電視臺音樂廣播在內的全國多家廣播媒體投入骨干力量,創新運用“城市地標+典型人物+為民服務故事”的敘事方式,全景描繪全國各地“人民路”上百姓的幸福生活圖景,生動詮釋黨的為民宗旨與持續奮斗。作品通過“小切口、大主題”的創意表達,生動詮釋“人民至上”理念,引發社會強烈反響,成為重大主題宣傳的創新典范。
二等獎

新聞紀錄片《龍舟》
主創團隊:湖北衛視事業部
龍舟是最具世界性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也是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體育運動。紀錄片以龍舟為載體,在多個國家進行跨文化拍攝,通過龍舟競渡古畫奧運展出、大學女子龍舟隊征戰龍舟世界杯、法國龍舟俱樂部癌癥患者傳遞圣火等故事,用拼博、團結、自強的全球語態傳達人類共通情感,展示了一個世界范圍的“龍舟宇宙”。紀錄片將龍舟置身廣博的大歷史空間及全球地理空間兩個維度,通過民俗節日、文物遺存、現實故事等內容萃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挖掘龍舟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時代價值,用中國故事向全球傳遞歷久彌新的中國智慧。

輿論監督報道《青山何以變“禿山”? 》
主創團隊:湖北經視事業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輿論監督報道《青山何以變“禿山”?》踐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職責使命,揭露丑惡現象,曝光不法行為,分析前因后果,梳理事件脈絡,提出有效建議,為人民發聲,為社會進步建言。報道引起湖北省自然資源廳高度重視,第一時間介入,責成相關單位組成專班展開調查,最終讓多名非法盜開采山石人員被繩之以法,切實保護了當地綠水青山,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國際傳播《江豚重生——世界瀕危物種保護的中國樣本》
主創團隊:紀錄片部、國際傳播中心
長江江豚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注的長江大保護物種,長江江豚保護也是世界瀕危物種保護的“中國典范”。新聞紀錄片《江豚重生》以國際專家實地尋訪江豚為線索,通過四個溫情故事展現30年保護歷程及成果,揭示了“共抓大保護”的秘訣。節目以懸念抓拍、英文對白、海外語境吸引受眾,用軟萌故事傳遞硬核經驗。
三等獎

消息《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 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
主創團隊:新聞中心
報道主題重大,著力闡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從該產業取得跨越式發展的生動實踐中,深度挖掘新聞價值。報道以第一視角、在第一時間現場記錄中國新能源汽車年度產量突破1000萬輛的歷史性瞬間,在極短的篇幅內,用數據揭示產業發展的時代之變,用專業觀察分析邁向汽車強國的深層原因,兼具了新聞性與思想性。

系列報道《長征的力量》
主創團隊:新聞中心聯合制作
系列報道《長征的力量》以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河畔為起點,回訪了長征途經的多個省份。于都河上的五座橋梁見證時代巨變、“半條被子”續寫軍民魚水新篇、湖北鄖西永不褪色的紅色傳單講述不變的初心。作品通過小切口展現大主題,將長征精神轉化為可感的時代力量。該作品聯動長征沿線15家媒體同步推出,是一場跨區域、跨媒體、跨時空的新聞行動,是一次感悟長征力量、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時代應答。
(責任編輯:成雨靜)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34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