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到泰國曼谷 “爬”上越南餐桌 漢川河蟹“征服”東南亞食客
摘要:一只來自江漢平原的河蟹,能走多遠? 答案在漢川蟹農清晨沾滿露水的抄網上,在冷鏈貨車奔赴全國的疾馳中,更在海外食客贊不絕口的口碑間。10月以來,96噸漢川河蟹“爬”上越南餐桌,100公斤精選河蟹乘機飛往泰國曼谷,拉開了年出口300噸、貨值322萬美元的序幕。
一只來自江漢平原的河蟹,能走多遠?
答案在漢川蟹農清晨沾滿露水的抄網上,在冷鏈貨車奔赴全國的疾馳中,更在海外食客贊不絕口的口碑間。10月以來,96噸漢川河蟹“爬”上越南餐桌,100公斤精選河蟹乘機飛往泰國曼谷,拉開了年出口300噸、貨值322萬美元的序幕。
征服吃慣海鮮的東南亞饕客,漢川河蟹憑的是什么?
“憑的是過硬的品質、響亮的品牌和暢通的渠道!”漢川市商務局局長魯志兵的答案,底氣十足。這份底氣,有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最新報告為證:“漢川河蟹”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高達265.83億元。更令人振奮的是,其品質標準遠超國標,消費者復購意愿高達98.5%。
科技破局:
從“三大難關”到“畝產破萬”的蛻變
清晨,漢川市天歌螃蟹養殖合作社的蟹塘薄霧氤氳。負責人曾亞鵬從水中撈起一只螃蟹,青殼白底,金爪黃毛,個頭碩大。“今年膏滿黃肥,高峰時一天出貨2000多斤不成問題。”他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漢川,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水網密布,特別適合河蟹生長和養殖。2025年,全市河蟹養殖面積32.74萬畝,預計產量6萬噸。全國每100只螃蟹中,就有8只來自漢川。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0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然而,時光倒回數年,漢川蟹農卻深陷“三大難關”的困擾:外購蟹苗成活率低、外購水草成本高昂、單一養殖風險巨大。
轉機,始于與科技的“牽手”。
2018年,漢川市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515”漁業科技團隊合作,一舉攻克了“苗種本地化”等關鍵技術壁壘。
“過去蟹苗要從外地買,成活率只有20%至35%。現在我們自己養育蟹苗,成活率穩定在75%以上!”漢川市政協副主席、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瑤的語氣中充滿了欣慰。這不僅實現了蟹苗的自給自足,更從源頭上掌握了品質控制的主動權。
與此同時,在華中農業大學和長江大學專家的指導下,天歌合作社成功實現了優質水草——輪葉黑藻的自主培育。“水草自給后,每畝成本降了200多元,水質更穩定,螃蟹品質也上去了。”曾亞鵬說,他們的水草如今還反銷至陽澄湖、長蕩湖等傳統名蟹產區。
為化解養殖風險,漢川首創“蝦蟹鱖生態混養”智慧模式。硯海家庭農場負責人陳昌回就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3到5月養小龍蝦,5到10月主養河蟹,6到12月養鱖魚。螃蟹的剩餌給小龍蝦吃,鱖魚清理病弱雜魚,一塘三收,生態循環。”
這套“組合拳”讓陳昌回的畝產值從單養螃蟹時的不到5000元,躍升至如今的超萬元。科技,真正將“看天吃飯”的養殖業,變成了可控、高效、綠色的現代產業。
品牌躍遷:
從“為人作嫁”到“價值王者”的涅槃
品質上去了,如何讓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這是漢川河蟹必須面對的又一課題。
“我們的螃蟹品質一直很好,但過去沒有品牌,只能被中間商低價收走,貼上別人的牌子就能賣高價。”李瑤坦言,這種“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無奈,深深刺痛了每一位漢川河蟹產業的從業者。
2014年,漢川打響河蟹品牌逆襲戰。
2016年,“漢川河蟹”成功注冊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21年,再添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漢川開始引導全市蟹農,告別單打獨斗,共打一把“傘”,共用一塊“金字招牌”。
但區域公用品牌也容易陷入“公地悲劇”。漢川的答案是:用最嚴格的標準為品牌護航。
政府與協會聯合出臺商標使用管理辦法,農業部門制定詳盡的生態養殖技術規程。從蟹苗選育、飼料投喂到成品規格,全鏈條標準化把控,實現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
“商標授權是動態的,不是終身制。”漢川市市場監管局局長馬志勇強調,“誰不達標,就清退誰;誰失信,就上‘黑名單’。”這套嚴密的監管體系,確保了品牌的純正與高端。
酒香也怕巷子深。漢川構建“政府+協會+企業”三位一體運營體系,連續多年舉辦河蟹豐收節、“蟹王蟹后”爭霸賽、“萬人品蟹”等趣味活動,為品牌賺足了流量與口碑。
“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的檢測,漢川河蟹每百克蟹肉含17.5克蛋白質、126毫克鈣,可食部分占比31.3%。”李瑤用數據展示其品質底蘊。憑借實力,漢川市榮獲“中國河蟹之鄉”稱號,“漢川河蟹”榮獲“中國十大名蟹”等榮譽,位居2024年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水產)區域公用品牌聲譽百強榜第62位,品牌價值5年增長近3倍。
渠道革命:
從“深陷塘口”到“橫行世界”的跨越
品牌響了,如何讓產品“爬”得更遠?
凌晨的漢川水產大市場,人聲鼎沸,273家檔口燈火通明。剛從塘口撈起的螃蟹,在這里被分揀、打包,通過陸空結合的冷鏈網絡,發往全國20多個省市。
“每天超過120噸,8到18小時,鮮味直達全國各地。”市場負責人李望軍介紹。在他身后,直播區的主播們正對著鏡頭展示蟹黃飽滿的母蟹,承諾著“死蟹包賠、空殼包賠、無黃包賠!”
這熱火朝天的景象,與昔日因扎堆上市、渠道單一而銷售不暢的窘境形成鮮明對比。
漢川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技術指導拉長銷售期至5個月,避免集中上市的內卷;另一方面,主動出擊,開拓全國市場。與各大電商平臺深度合作,攜手順豐、京東等物流巨頭,與南航、東航等航空公司聯動,在全國30多個大中城市實現了“今晨塘口,明晚上桌”的極致體驗。
這場渠道革命,最終讓漢川河蟹具備了“橫行世界”的資本。
活鮮出口,存活率是生命線。漢陽海關為此量身定制“預約查驗、優先送檢”便利化措施,使通關時間縮短一半以上。最終,漢川河蟹實現了24小時內直達越南,存活率高達95%以上,售價達7美元至20美元一斤,比內銷高出近一倍。
“我們不能只賣螃蟹,還要賣體驗,賣文化!”李瑤表示,漢川正以蟹為媒,撬動農文旅融合,天嶼湖蟹宴民宿、湖景研學等新業態方興未艾。下一步,漢川將深化產學研合作,開發深加工產品,打造“蟹鄉”文旅線路,力爭5年內建成全國河蟹產業標桿區。
“從塘口的科技革新,到品牌的價值涅槃,再到渠道的全球跨越,漢川河蟹265億元的品牌價值逆襲之路,是一條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智慧富農的生動實踐之路。”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專家如是評價。
一只小小的河蟹,正承載著漢川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爬向更廣闊的世界。
來源: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陶忠輝 方桐 王欣 通訊員 尹青
(責任編輯 胡家雨)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3451號